维他姜茶:第202204期(提升现有认知,方能突破成长)
这是维他姜茶系列的第27篇,同时也是我坚持每个月写月报的第34个月。 3月份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变革。虽然大多数是悲观负面的,但是一路坚持下来之后,又感觉好像早已经释怀了。 就好像我每次写文章的时候,一旦被卡住了思路,就会显得很躁动、不安,但是最后写完了之后,又感觉这种急躁的心情其实在当时大可不必有。 通过每个月的复盘总结,我的性格从之前的急躁火爆,慢慢地已经改善了很多。因为很多次复盘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急躁不安并不能解决方法,并不会提供什么有效帮助,反而越早地释怀,越早地认清楚自己想要的时候什么,能放弃的是什么,这样会更加的专注和高效一些。 虽然3月确实很困难,但是希望此刻阅读文章的你已经将其释怀。认识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其实是更重要的事情,多关注一下当下和未来吧。 1. 三月份读了三本书,其中两本已经读完了,还有一本正在阅读中。其中比较推荐的两本是《幕后产品》和《底层逻辑》,还有一本只是一个纪实类的书籍,叫作《我在印度的701天》。 2019年这本书刚上市的时候我就看过,不过到最近看这本书之前,很多内容我都忘记了。本次重温经典书籍,我发现我比较喜欢看后面几章,尤其是关于“第10章 产品之路时学时新”,收获很大,感触颇深,很适合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产品经理再看看。 第二本推荐的书籍是刘润的《底层逻辑》,我对这本书的评分和豆瓣现在的评分基本一致。它写得很好,但又写得不好。 写得很好,是因为有一些故事和道理,作者确实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给读者们传达了,让读者们意识到了原来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背后的的底层逻辑竟然都是相通的。 写得不好,主要是因为很多内容没有什么连贯性,属于从过往公众号文章中做了一些精选摘录。同时也有很多大道理颇有一些“成功学”和“鸡汤文”的感觉,读完的时候感觉很爽,实际操作起来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是很缥缈,不切实际。就类似于你知道了买菜的赚钱是靠差价,但是你依然不知道去哪里进货,去哪里摆摊,什么时候出摊……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如果没有行动,看这么多理论知识也没啥帮助。 2. 3月初的时候去深圳的两个仓库调研了一些需求,然后见识到了一些很秀的操作,和我之前的认知有很大的出入。 很早的时候,我对WMS的作业流程的认知和理解就是尽量要完美,闭环,要考虑各种异常场景,而且要让仓库严格遵守系统的规则是最好的。虽g然之前也有一些仓库的人员反馈和吐槽过我们的系统设计太死板了,为了避免出错做了很多很死板的限制。但是对我的冲击力和影响还不算很大,因为毕竟没有去实际现场感受,还是很难靠同理心去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固有认知。 但是这次的现场调研让我触动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动摇了我之前的固执认知,打开了我更高维度的认知。 做产品方案,总是会追求闭环,严谨,完美等,所以为了减少一些异常情况的出现会增加很多校验和限制,让操作人员必须A到B到C,但是实际作业中,操作人员的需求可能是直接就想一步到C。所以,一板一眼的设计反而会带来桎梏,灵活且可控,才能真正满足需求。 产品经理的“固执”和“自大”,不仅仅会给产品的迭代发展带来一些局限性,同时也会让产品经理陷入“错而不承认”或者“菜而不自知”的成长陷阱中。 3. 团队中新来的实施同事,经常性会对当前的产品提出一些质疑,然后给出一些他自己的见解。由于频率、次数比较多,他还稍微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我说“提的东西有点多,希望我不要介意”。 然后我在知识星球中记录了下面这些文字: 合理的需求都应该接纳,不要让提需求的人有心理负担。 新同事对产品有疑问或者有新的看法,给我提出建议,交流观点,对我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就是说这件事我是非常认可的,我也希望对方是没有负担的,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坚持提需求,交流看法。 至于频率和时机,那属于另一个维度的事情。在我有空,有时间,合适的场场景,哪怕是提出很多需求,甚至可能是令人有点烦的程度,我也觉得这个行为的值得的赞许,需要保持的一件事。 我会时常告诫自己,要放下固有的经验,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多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尤其是在收集需求的时候。 这件事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挺难的,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有些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就忘记、忽视这些原则,所以在每个月的回顾总结的时候,我仍会重复啰嗦地把这些东西挑出来,写下来,再一次告诫自己…… 对了,这件事之后,我还把自己的钉钉的签名改成了“🤫专注是魔鬼”。 4. 有一天从即刻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我随手就记录下来了。 因此当你对手头的产品工作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时,非常推荐你重新拾起一些产品入门书籍或网络文章。越是基础入门的内容,越可能被你遗忘,也越可能在这样的时刻给你新的启发。 我非常推荐大家多看,多收集一些经典的产品书籍,哪怕你看过了一遍,哪怕有些内容你感觉已经不太适用你了。相信我,偶尔翻出来再看看,你会发现依然是有惊喜,前提是这些书籍是经典的,是被广泛认可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幕后产品》就是我隔了几年之后再次翻阅的,我觉得再过一段时间后我再翻起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惊喜。 5. 我从《幕后产品》中摘录了这么一句话,同时在《底层逻辑》中,也有类似的一段话。 在业务和团队做大之后,很难让产品经理从头到尾地参与每件事情,一般需要有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等各个层面的梯队来相互配合运行。如果让战略层、战术层的产品经理过多地做执行层的事情,则是浪费;如果让执行层的产品经理做战术的事情,则多半会方向跑偏。 比如,有同学问金老师如何招人、如何用人的问题。如果在商学院,这是一门关于人才“选育用留”的管理课程,很复杂,涉及很多点。单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就可以划分为规划体系、招聘体系、用人体系、薪酬体系、激励体系、培训体系和留人体系,等等。 一个产品团队中会由不同的人组成,有男女之分,有工作年龄之分,有毕业院校和专业之分,也会有能力之分。这一切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字——“擅长”,谁擅长做什么,谁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突出,那么就应该安排其在对应的方向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所以,谁来做战略层的活,谁来做战术层的活一定要分清楚。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提供“挑战区的实战训练”,因为大多数时候战术层的工作都是枯燥的且不容易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如果没有更高难度的、挑战性的工作,那么久而久之就会被固化成螺丝钉了。 人尽其才是第一步,赋能团队是第二步,二者应有序推进。 6. 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信息差”,宏观上来讲,你懂的多,你会的多,你知道的多,你就是有竞争力的,有优势的。 但是“生有涯,而学无涯”,要么深耕一个领域挖深自己的护城河,要么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做到快速获取信息,补平短板。 当然,作为成年人,这两者都要,也不是不行。这也是我一直在践行终生学习的原因,不过“终生”可能有点长,但是如果是职业生涯的前10年,我觉得我还是能做得到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7. 曾经有好些个朋友和我反馈,他们的日常工作很难,自己感觉每天都很痛苦,很难受。然后我问他们难受和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告诉我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业务,也就是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去做一些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事情。 问我怎么缓解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经验指点? 从我过往的经验来说,觉得这种情况最好的解法就是“坚持”,因为当我们感觉艰难,纠结,痛苦的时候,往往就是正在向上突破,不断成长的时候。 只要方面是对的,对未来的收益是正向的,那么就可以暗示自己: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有痛苦,就会有收获和成长! 8. 之前的维他姜茶中给大家推荐过《产品认知12讲》这本书,当时我读完感觉耳目一新,这本书和之前读过的产品书籍都不太一样,它是讲底层逻辑,讲产品认知的。很多人知道自己产品工作方面有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就是:问题在认知上。 关于产品经理的认知突破,我们听一些课程,看一些文章,总感觉太高深不太接地气。看完了感觉自己懂了,但是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最近我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实际的案例让我意识到了“产品认知”这件事其实很普遍,而且很重要。 我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我在带一个产品新人,我指出她在工作中的某些环节可以用更高效的工具和方式去执行,可以提升效率并且更高质量完成。 她回复我说:“并不是我不想学习或者不想做好它,而是很多情况下我的知识储备量不够,认知思维太局限、太窄,自己意识不到有一些东西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解决。”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再来看“认知”这个事,会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努力,不学习,不想变好,而是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有些东西出了问题,有些方式可以有更优解。 突破“认知”的前提,是意识到哪里需要被突破,哪里是比较容易突破的。 而这一些,最有发言权的人往往就是自己的前辈,领导和专家等,因为他们的信息量比我们大,认知圈层更高更广。 写到这里,我决定4月份再读一遍这本书。一方面再一次走查一下自己的产品认知还有哪些可以突破的,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团队建设找找素材和灵感……序言
开始饮茶啦
做产品就是要有包容心和耐心,细节,专注和极致都是魔鬼。
——摘自《幕后产品》
可金老师是如何回答的?他说:“如果你做箱子,就要找樟木;要打口棺材,就要找金丝楠木;要是做门窗,找松木就好了。”
同学们听后,拍案叫绝。
——摘自《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