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学大师,他研究了数千名各行各业人士后,发现了美好生活……
@博一大叔
TEDx演讲人,冥想爱好者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践行者
写过三本书,现为某上市公司合伙人
01. 装配厂的焊接工
美国芝加哥,一家铁路车厢装配厂噪声隆隆。
厂内的焊接工,大都不喜欢这个又脏又吵的环境。他们时不时地看看时钟,以期待下班时刻的到来。一旦下班,他们就冲出工厂,要么钻进酒吧,要么驾车到更远的地方寻找刺激。
有一个人例外。他叫乔,60岁出头,大字不识。
乔喜欢钻研。厂里的各种机器,不论是起重机还是电脑监视器,他都已经弄清了它们的结构和维修方法。他总是主动修理有故障的机器,研究出问题所在,然后设法让机器起死回生。
厂里的数百名焊接工,都对他十分敬重。无论何时,只要遇到问题,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很多人都说,要不是乔,工厂很可能早就倒闭了。
在自家旁边的两块空地上,乔还和妻子建造了一座花园。这个花园是石造的,很大,其中还有几个雾状喷泉。大家都可以自由来这玩耍。
乔就这样,自得其乐,过着自己的生活。
02. 心理学大师的发现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当代积极心理学大师。2000年1月,他和塞利格曼联合发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契克森米哈赖的代表作,《心流》《发现心流》
作为一名匈牙利人,契克森米哈赖在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长大,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移民美国。他很早就发现,那些经历过战争创伤的成年人,很少能重新过上正常的愉快生活。
于是,他决定,要找到幸福生活的秘密。
在钻研了哲学、艺术、宗教等理论后,他最终在心理学领域找到了方向。他首创“心流体验”,并致力于这项研究长达三十年。他发现,心流是一种最优体验的状态,能给人以莫大的喜悦。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所做的活动中,忘记周遭,忘记时间,忘记自己。
他的研究对象,有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外科医生等社会精英。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且非常擅长自己的职业。从他们的陈述中,契克森米哈赖发现了心流的共同特征。
他的研究对象,还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发现,心流体验并非精英分子独享。韩国的老妪、泰国和印度的壮年人、东京的青少年、印第安纳瓦霍族的牧人、阿尔卑斯山区的农夫以及芝加哥装配线上的工人,都有过心流体验。
03. 心流,专注的快乐
契克森米哈赖是在一次调研中,注意到了乔的人生。他认为,乔的人生是典型的“美好人生”。他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
这几年来,我见过不少大公司总裁、位高权重的政客,以及数十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显要人士在许多方面的生活都应算得上舒适美满,但却没有一位过得比乔更好。
这其中的奥秘,便在于心流体验。
要搞清楚心流,我们不妨先了解下心流的反面——精神熵。
“熵”其实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衡量混乱程度的度量指标。熵越大,就意味着越混乱;反之,就越有秩序。契克森米哈赖将这个概念引入到心理学中,就成了“精神熵”:一个人的内在意识越是混乱,精神熵就越大;而如果其内在意识很清晰,那精神熵就很小,甚至没有。
熵定律,甚至被爱因斯坦称为科学界的最高定律
很多人都有失眠的经历。人躺在床上,辗转睡不着,心里一会想这事,一会儿想那事。这就是典型的内在意识混乱的状态。可以说,失眠,就是精神熵活跃的表现。
人的焦虑或恐惧,都源于精神熵。一个妈妈在工作时,接到小孩高烧的消息,接下来便无心工作了。对小孩的担忧,时不时侵入到妈妈的思绪中,打断妈妈正常的工作思维,让妈妈无法专注。这个时候,妈妈的内在秩序变得混乱,精神熵越来越大,形成了妈妈的焦虑。
在契克森米哈赖看来,长期精神熵是致命的,因为它会导致精神错乱,内心极度抑郁,进而有自杀倾向。
反过来,在精神熵为零的情况下,人便会有心流体验。在这种体验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在秩序非常清晰,并有一种水到渠成、做事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运动员的“巅峰状态”、艺术家的“灵感时刻”,都是心流体验。焊接工乔专注于修理机器的时候,也是心流状态。这种专注的快乐,令人回味无穷。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心流体验。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既不是完全的心流体验,也不是严重的精神熵状态。我们时而专注,时而走神。我们表面上可能在与别人交谈,但内心却时不时想着工作的事情。
04. 主动创造心流体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可能主动创造心流体验呢?答案是肯定的。
经过大量研究观察后,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心流体验往往具有这么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打网球时,我们的目标是把球击回,并迫使对方接不到;踢足球时,我们的目标是射门得分;攀岩时,我们的目标是往上爬,直到顶峰……这些活动,都在一个明确目标的牵引下,因此很容易产生心流活动。
相反,当一个人漫无目标时,会进入一种浑浑噩噩的消耗状态。这个时候,人的精神熵增加,内在变得无序。于是,人就开始用电视剧、综艺节目、性甚至毒品来填充自己。短期内,这些能让人免于精神熵困扰,但长期来看,并无实质性的改善。
第二,能获得即时反馈。即时反馈,意味着我们能很快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是否需要改进。一位歌手在唱歌时,每唱一句或一首,就能知道自己是否着调;玩家打扑克时,每出一张牌,对方就会有一次回应;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是否割到动脉大出血,很快就能判断出。
在即时反馈下,我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少了即时反馈,纵然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很难产生心流体验。例如,自学一门外语时,我们是缺乏即时反馈的,因此很容易感到无聊。
第三,挑战和自身能力相匹配。面对任何一项挑战,我们都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例如,打篮球得分,我们需要运球能力、投篮能力等。然而,当挑战远高于自身能力时,我们会变得焦虑;当挑战远低于自身能力时,我们会觉得无趣。如果我们被安排在NBA的赛场上,跟篮球巨星对抗,肯定无法进入心流状态;同样,如果我们跟一群小学生竞技篮球,也会觉得没有意思。
心流区,介于焦虑区和无聊区之间
要想达到心流状态,我们需要让挑战和能力匹配起来。如果挑战不足,那就加大难度;如果挑战高了,那就降低难度或提升能力。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以上三点很像游戏。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游戏就是一种人为设置的心流体验活动。只不过,游戏本身的意义在于娱乐消遣,其普世价值较低。
可见,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清晰的目标、给自己即时反馈、将挑战和能力相匹配,来主动创造心流体验。这与很多人倡导的游戏化思维,不谋而合。
“心流体验”自1990年正式提出以来,已经引发了全球关注。有人将其运用在教育领域,以提升学习效率;有人将其运用在竞技领域,以获得优异表现;有人将其运用于日常中,以改善生活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为人类提供了另外一种活法。
参考文献:
1.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中信出版集团
2. 《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中信出版集团
(来,和大叔一起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