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文章说了预装渠道的一个坑,单独打包增加了标签后,会存在这个分包就不会再统计任何其他渠道之前贡献的点击之类。导致无法判断到底有多少量是属于点了FB或者其他广告渠道安装了这个包的问题。 具体参考: 吐槽一些渠道乱搞的操作 预装渠道的一些坑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最早的时候有过一个方案,用不同的包名打包给分包的渠道,和分包了的这个渠道约定好,如果这个包安装后的用户,在我自己的主包安装过,那么不算钱,
有一些项目我参与的不深入,但是我能看到数据,看到数据我其实也是挺“惊”了,项目的人真是“天真”。 第一个坑:View-through 归因 -- 先看数据: 说实话,我很难想象怎么有渠道好意思把数据做成这样。一个图片曝光渠道居然好意思把自己的图片曝光设置view-though,项目的人居然天真的...数据跑成这样几个月没注意到。 说实话,我在19年中旬的时候就对各类小渠道灰心了,不否认有一些渠道是
最近在跑这个方向,所以存在的疑惑比较多。欢迎大家一起加群讨论IAA变现产品的投放思路,公众号回复“休闲游戏”获得加群方式。 之前跑IAA产品的时候,用AEO跑去优化roi,但是经常遇到的坑是AEO跑到后面一定会出现越跑CPI越高,同时也存在选点不合适的时候CPI偏高,比如选的点太靠前或者太靠后都不好控制CPI,尤其是选点靠前的时候经常得不偿失(AEO跑下来CPI接近1.5-2倍之类,但是后续打点靠
一般情况下Facebook和第三方有误差,这个在新产品里面不明显,在老产品或者大推的新产品上误差比较大是可以理解的。 Facebook是自归因平台,是根据所有安装用户来匹配是否为自己平台贡献,然后再把数据给到第三方,第三方根据Facebook给回来的数据按照最后一次点击归因来让第三方自己判断归因,由于一定会存在这个用户在其他地方也可能点击了广告或者有一些搞劫持的渠道把最后一次点击抢走,导致整体总量
之前写过一个文章专门介绍打点的思路,为了方便跑facebook的AEO,或者UAC2.5的。 具体请看文章: 投放App打点的基础思路 但是这段时间有个产品在投AEO的时候遇到了个坑,某个产品在打点的时候一个关键的点用的是30%附近比例,但是会每天回传一次。重复打点回传在跑Google UAC2.5的时候可以在转化的时候设置仅一次,这样优化的时候做个排重。但是Facebook没这个设置,导致我跑起
虽然前面吐槽了一下,说什么不如转行,但是如果大家坚持要在优化师方向发展,那么可以看看一下去年写过的一个文章,如何能成为优秀的优化师。 然而大部分其实都是技能方面,实际上其实回到现实工作中: 1,勤奋 2,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太多执行方面的小细节,优化师想要真做好,还得努力啊。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提到了 Facebook在停AMM前已经上线了Google Referrer数据 ,鉴于目前各家MMP的解密功能还在陆续上线中(反正我们家MMP还没上线),我就 自己写了一段程序来解密这个 Google Referrer 。 今天看了下从SDK里抓的归因信息,其实从10.28下午(北京时间)开始Facebook就提供referrer数据了。 下面是我抓的一个28号的实例,红框里
如果你投放的时候只看Facebook 或者第三方的聚合数据,下面说的应该对你没啥用,可以直接跳过。如果自己BI有通过MMP拿用户数据信息,那需要看看把设置补上去。 Facebook之前通知29号下线Adcanced Mobile Measurement (AMM),大概就是之后就不在让第三方MMP给客户提供原始的设备信息,之前通过第三方MMP push api 或者pull api拿数据自己做BI
免责说明:产品外行的瞎想,不管用别参考就行 元气森林配商品的时候不小心配错价格被羊毛党和爱心群众疯狂下单后估计亏损几千万并且还被人狂骂两头不讨好。估计也是真亏钱多,不然直接承担损失给用户买单再转变成公关,几百万以内搞出来大新闻再给用户全买单了...就当买了个不太合算的广告了,但是看起来真是亏的太多了,只能不认账求大家放过。 这两天也看到了 一个案例,有 项目在做活动直接发福利,新用户可以直接领福利
现象: 1,在老的产品里面,测新素材增加了新的广告系列,绝大部分的设置基本相似,出价也一样,但是就是跑不起来。 2,乙方公司投外边的项目,发现Google基本很难跑起来,出价高了价格飞,出价低了曝光都没几个,最终被甲方嫌弃技术不好,取消合作。 补充说明: 这类现象一般只会出现在打点靠后的2.5之类,当然如果出价没优势的情况下,1.0,打点靠前的2.5之类都无所谓,出价低肯定就基本跑不起来。 但是2
结论: 分情况 选择是否填满 1,新产品,测试阶段,素材越少,学的越快,素材少一些,能让你尽可能快的在低价的阶段学出来。 2,宽泛受众的老产品,填满稳定。但是前期出数据相对慢。 3,测素材,已经有老系列,可选择要不要填满(是先测出来一部分,再慢慢往里面追加,还是一口气填满承受前期价格更高,学习期更长但是一劳永逸) 4,某些垂直类的产品,实际上不管什么阶段,填不填满其实真的无所谓。 核心原理: 素材
如果你的产品,跑Google非常吃力,1.0转化差,2.5量太少,那么其实折腾Google投放细节并不一定能解决,最终可能要解决的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这段时间我们投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金融产品,不是常规的现金贷类,是一个更加小众的方向,相对人群会更少一点,但是也不是常见敏感类型,不存在被Google限制投放,也不容易违规。但是投放过来,投的相当吃力! 由于产品相对比较小众,实际上并不属于大众都可能需求
前面写了好几个关于UAC的文章,但是我似乎一直没意识到还有好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分析自己的广告到底曝光在哪里了。 简单写一下分析的地方: 1,如何查看自己账户的曝光位置(版位信息) 截图: 在这个位置,能查询到自己整个账号下的所有曝光信息,可以查询到广告系列,和广告组层级分别曝光的位置,可以分时间段去查询。但是如果消耗比较大的时候数据会大,可能下载不下来。 可以调整相差看数据的一些维度之类。这里比较简
最近在看数据的时候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 老产品再投放的时候多花点钱,也买不到多出来 多少新增 ,但是 去看这个阶段的dau 却能带动明显多很多倍(对比新增量) 的dau上升 。 我们大多数时候做投放都只会在意自己的新增,和新增回收之类,但是其实特别容易忽略了老产品保持曝光度对dau的整体影响。 其实老产品,尤其是那种非刚需的产品,买量新增确实很艰难了,老用户洗了一大圈,能忽悠的也就是整个大盘里
事情是这样的,大概在2周之前,我给一个Twitter账号里面怼了一大批素材上去,十多个广告系列,放的预算不太大,然后就把这茬给忘记了.... 仗着我们自己的广告反正有自己的投放系统盯着,常年都是怼完素材就不管的,所以这么怼完素材我隔了半个月,今天下午的时候才想起来去看一眼,看 完 数据就觉得好像还不错,只是为何这数据还不错为何系统没给加预算呢? 一查,Gan! 忘记这账号没设置自动优化了... 慌